一、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指海关对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实施的保护。”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范围限于进出口货物,包括通过货运渠道进出口的货物、通过邮递、快件渠道进出境的物品和个人携带进出境的物品,但不包括过境、转运和通运货物(简称“过转通货物”)。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范围包括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及有关权利,以及奥林匹克标志、世界博览会标志,且必须是在中国境内合法有效的知识产权。
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模式
海关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主动保护(依职权保护)和被动保护(依申请保护)。海关主动保护的案件比例占99%,前提是知识产权已在中国海关备案。依申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侵权嫌疑货物即将进出口,可以向货物进出境地海关申请扣留,由海关依法对货物实施扣留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职权保护:海关发现进出口货物涉嫌侵犯已备案知识产权的,通知权利人并由权利人申请扣留,由海关依法对货物实施扣留,对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外贸行业中常说的认证标准,例如UL、RU、HDMI、Bluetooth等,权利人都已经在中国合法注册并在海关总署备案,是受中国法律保护的“证明商标”。海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侵权上述知识产权的,都会依法予以查扣。
三、出口转内销涉及的海关知识产权保护。
订单取消、外需下滑、库存积压...针对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16号)》,在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相关要求中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障。
根据《海关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海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以及世界博览会标志、奥林匹克标志。
四、风险防范
第一步:查询进出口货物涉及的知识产权是否备案。
第二步:查询进出口货物与知识产权备案的商品类别是否属于同一大类。
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广大进出口企业应逐步提升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或是委托专业代理机构评估风险。
五、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经海关调查认定构成侵权的进出口货物,由海关予以没收并对进出口企业处以货物价值30% 以下的罚款。
刑事责任: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的,应当将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针对企业的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权利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信用惩戒:海关本着“守法便利,违法惩戒”的原则,对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企业,依法降低其信用等级,并实施联合惩戒。